渡青草湖
阴铿〔南北朝〕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洞庭湖上春意盎然,湖面上泛起美丽的船帆。
沅江近处一片桃花源景,湘水岸边飘逸着杜若花香。
穿过峡洞临近茅山,湖水汇巫峡长流延绵。
连天的清彻碧波曲折环绕,水面上闪动的浮光映入眼帘。
航船在水中象停泊在远树旁,飞渡湖的鸟儿憩息在帆樯。
滔滔的水面无法量测,一叶扁舟怎么能渡航?
注释
青草湖:也叫巴丘湖,中国古代五湖之一,在今湖北岳阳西南,南接潇湘,东纳汨罗河,北通洞庭湖,因湖的南边有青草山而得名。
洞庭:即洞庭湖。
春溜:春水。
平湖:宽阔的湖,指青草湖。
锦帆张
创作背景
该诗是诗人为湘东王法曹参军过洞庭湖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完善
1、
方祖雄选注·《岳阳楼诗词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01
赏析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该诗首两句,就近着笔,先写春季水涨时,洞庭与青草二湖连成一片;就在此时,作者张帆渡湖了。上句重写洞庭,下句重写青草,用“满”“平”二字,就将二湖春水涨满,连成一片,与岸齐平的浩瀚气势描绘了出来。
“沅水”以下四句,扩展开来,描写此湖南接湘、沅,北有长江横贯而过的广阔博大。“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两句,把由西南而来的沅水和由正南而来的湘江,写得极为壮美。“桃花” 本是用来形容春季水涨,亦即“桃花汛”的。这里着一“色”字,不仅把江水涨满的情景写出,而且为之着色,确为妙笔。“杜若”,着一“香”字,使人仿佛嗅到了沿江两岸带来的香气,可谓想像奇特。
简析
《渡青草湖》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色调明快,笔墨酣畅,耐人寻味。诗中通过对洞庭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混乱时局的感慨,流露出诗人消极避世的思想,在这艰难的世事里,人生就如一叶小舟,颠簸于变幻莫测的滔滔波浪之间,前途难卜。
阴铿
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 37篇诗文 27条名句
悲哉行
谢灵运〔南北朝〕
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差池燕始飞,夭袅桃始荣。
灼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
檐上云结阴,涧下风吹清。
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
松茑欢蔓延,樛葛欣蔂萦。
眇然游宦子,晤言时未并。
鼻感改朔气,眼伤变节荣。
侘傺岂徒然,澶漫绝音形。
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
西洲曲
佚名〔南北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